电话:020-37925688
传真:020-37925666
人力资源部电话:020-37920555
传真:020-37920666
邮编:510900
地址:广州市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高湖路5号
仔猪腹泻病流行形势与防控措施
自2010年12月起,我国主要养猪省份相继出现了以哺乳仔猪腹泻和高死亡率,部分伴有
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传染病,之后该病流行区域和流行强度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多数猪场中哺
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特别是在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养猪生产,不少大型规模猪场也出现猪只死亡,也遭受到一定损失。针对
本次仔猪腹泻病流行病因没有定论,本研究通过对5个省的规模猪场、散养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RTPCR捡测,旨在全面掌握仔猪腹泻的流行状况,及时查明病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确保我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调查方法与病原学检测
1、流行病学调查于2012年3月份对5个省4118个养猪场户进行了饲养、免疫、仔猪
腹泻病流行状况问卷调查。共调查生猪3094944头,其中哺乳仔猪697070头、保育仔猪802381
头、育成猪1309891头、母猪272511头、种公猪13091头。
2、病原学检测本次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共采集108个不同规模猪场发病猪的病料475份,
利用建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二重RT-PCR方法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对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采集样品107份进行猪伪狂犬PCR检测。
二、结果与分析
1、临床特征调查情况发病猪出现灰色或黄色水样腹泻,有的伴有呕吐,呕吐物为奶样
液体,食欲减退、弓背、饮水量增加,病初体温升高,腹泻后迅速下降,严重的发病3 7天
出现脱水症状,体重迅速下降,被毛粗乱,精神极度沉郁,并很快出现死亡。1周内的仔猪
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育成猪症状较轻,发病后1周可好转或康复,极少死
亡,发病后体温无明显变化。泌乳母猪发病后乳汁分泌减少或停止。有部分场出现母猪流产
的现象,有的仔猪产后健康,2天后开始发病,死亡率高,有的可达70-80%,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腹泻,呕吐,体温升高,个别仔猪伴有神经症状和奇痒症状。犬
或羊接触病死猪肉或下脚料后,也很快发病,病程短(一般数天),死亡率高。
2、不同阶段仔猪发病及死亡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仔猪腹泻的发病率为8.13%,死亡率为
3.25%,病死率为39.92%;不同阶段仔猪腹泻发病情况也有差异。结果显示,哺乳仔猪的发
病率(18.3I%)最高,远远高于保育仔猪(9.06%)、育成猪(3.54%)、母猪(1.82%)和种
公猪(0.91%)。死亡率也以哺乳仔猪(10.44%)最高、保育仔猪次之(3.33%)病死率最高为哺乳仔猪,高达57.01%,其次为保育仔猪也高达36.79%。结果表明,哺乳仔猪的发病率、
死亡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猪,特别是侵害7日龄以内仔猪,表现为水样腹泻、脱水
和部分仔猪呕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
能力差,抗病力低,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尤其是对低温。
3、不同规模猪场发病与死亡情况不同规模的养猪场、户均有仔猪腹泻疫病发生,发病
率和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规模为1-99头的猪场或散养户和100-499头猪场的发病率分别为
为最高,达12.96%和I1.68%;500-499头、1000-4999头和5000-9999头的猪场发病率
(7.49-9.41%)与死亡率(2.7-3.4%)差异不显著;万头以上猪场则最低,分别为5.90和
3.540,死亡率5.84%和4.54%,病死率为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最高(59.91%)1-99头猪场次之,
其他规模的猪场则差异不大。结果表明,随着养殖规模增大,仔猪腹泻的发病率、死亡率呈
现降低的趋势。仔猪腹泻病的发病与气候、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规模大的猪场,
做到全进全山、饲养管理规范、科学、保持环境清洁、保暖、营养充足,猪群抗应激和抗疾
病能力增强,使得准群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5000-9999
头规模猪场仔猪腹泻的发病率(8.6l%)、死亡率(3.54%)比1000-4999头规模猪场的发病率
、死亡率(2.98%)高。说明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会有所提高。
4、病原学PCR检测结果对来自108个猪场的475份样品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
性腹泻二重RT PCR检测,结果180份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38%。对具有腹泻症状的猪群中出现神经症状和奇瘁症状的病猪采集病料107份进行伪狂犬病毒PCR检测,结果5份为阳性,阳性率为4.6%。其中有3份为猪流性腹泻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结果表明本次仔猪腹泻病主要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其次是猪伪狂犬病毒。
5、病原变异情况分析结合免疫背景,此次流行的大部分规模化猪场均免疫过猪传染性
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但是仍有发病和死亡,只是比未免疫的稍轻,推测可能出现
变异毒株。张志等从发病猪的粪便样品监测与分析,证实了此次流行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
病毒的变异株,与韩国2011年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刘孝珍等对分离的17株猪流行性腹泻S1基因进行分析,其中10个与韩国病毒株KNLl-0901、KNU-0905、Knu-0801相似,也提示国内出现了新的基因型。因此要关注PEDV的变异,进一步开展其致病性、抗原性等方面研究。此次检测到的猪伪狂犬病毒,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不仅对猪致病力强,而且对犬和羊也有很强的致病力,并且现有疫苗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推测此次流行的伪狂犬毒株基因也可能存在变异,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较大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综合防控建议
1、加强饲养管理,产房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
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富有营养的乳汁。母猪的乳汁稀薄,营养不全,缺乏维生素与矿物质,也可引发仔猪黄白痢。做好哺乳仔猪的防寒保暖,严防寒冷、
潮湿、密度过大,卫生不良、病原侵袭,注重母猪和仔猪的保健,采取以上措施能够大幅度
降低仔猪的发病、死亡率。
2、制定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人员进出要严格控制,及时清洗和消毒运输工具。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防止从发生疫情的猪场引种,避免引入带毒或感染的种猪。如确实需
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
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病毒性腹泻极易传入猪场,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
内。注意猪场附近耕牛的出没,防止猪牛接触性感染。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工作。
3、加强对发病养殖场及其周边养殖场(户)的消毒工作。对发病猪群,应立即隔离病猪,
及时淘汰发病猪,对发病猪产房彻底进行消毒。严格采用:清洗一干燥-喷洒消毒剂(薰蒸、
火焰消毒)空舍的消毒程序,以杀灭污染的病毒;同时加强未发病猪场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
尤其是产房卫生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对产房及饲槽等饲喂工具进行彻
底清洗和消毒。空舍5 7天,待产母猪进行卫生清洗后,方能进入产房。仔猪出生后能否发生腹泻,与母猪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4、疫苗免疫接种。用商品化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单苗或
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一定
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采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给妊娠母
猪产前45天和15天分别免疫一次(后海穴注射效果妤)、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初乳抗体,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仔猪渡过易感期,防止相关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妊娠母猪还可在产前20-30天注射K88/K99疫苗以提高初乳抗体的途径预防来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尽管疫苗只能起到部分保护作用,但对于防治猪腹泻病还是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5、加强监测。对发病养殖场及其周边养殖场(户)所饲养易感动物的加强疫情监测和免
疫效果监测工作。
6、提高仔猪猪舍的温度。切实做好初生乳猪和仔猪的越冬保暖工作:寒冷会强烈降低幼
猪生理抵抗力是引起致病菌感染导致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降低大肠杆菌和病毒性腹泻的
一个有效措施。根据实际,选择空调、红外线灯、加热盘等给仔猪猪舍提高温度均会取得较
好的效果。
7、治疗:可采取对症疗法,如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以
防脱水和酸中毒,或给发病猪口服补液盐,补给充足的电解质。可投给敏感抗生素(如替米
考星、卡那霉素等)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整理人:罗付中(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