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更多联系我们
广州大台农饲料有限公司
电话:020-37925688
传真:020-37925666
人力资源部电话:020-37920555
传真:020-37920666
邮编:510900
地址:广州市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高湖路5号
电话:020-37925688
传真:020-37925666
人力资源部电话:020-37920555
传真:020-37920666
邮编:510900
地址:广州市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高湖路5号
企业内刊
饲料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春季容易出现雨雪天气,尤其是南方地区春季阴雨天气多,空气潮湿,使玉米等饲料原料发生不同程度的霉变。而人们只重视夏秋季节饲料防霉,却忽视了春季防霉,以致不少畜禽采食发霉饲料后出现中毒。霉菌毒素降低了畜禽的抵抗力,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降低、畜禽繁殖障碍、生长缓慢、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现象。因此,充分认识霉菌毒素养猪的危害,制订和实施其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对于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养猪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危害是由其四个特点决定的: 种类多,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中;毒性大,中毒剂量低;对机体损伤大,破坏肝脏功能等,且可在体内蓄积;霉菌毒素结构稳定,不容易被破坏。如黄曲霉毒素裂解温度为280℃。
1.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降低采食量
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糖化淀粉,产生异味。如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颜色异常、粘稠污秽感等,而猪嗅觉非常灵敏,因此霉变饲料可严重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猪的采食量。
2.改变饲料的营养成分、降低动物对养分的利用
霉菌生长也需要营养物质,其营养需要来自饲料。饲料霉变后在微生物酶以及其它因素作用下,饲料组成成分发生分解,营养价值严重降低。猪群采食霉变饲料后生长速度减缓,PSE肉增多,瘦肉生长潜力下降等。例如,有的霉菌可使被感染的谷物中维生素B、维生素E或某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下降;含501ug/kg以内的黄曲霉毒素饲料,生物素损失达31.5%,其他营养物质损失14-20%,因而长期饲喂这种饲料可引起某些营养缺乏症。
3.危害猪群健康、引起急慢性中毒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畜禽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有的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如饲喂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出现急性中毒。轻者可以康复,重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在养猪生产中,霉菌毒素常常导致母猪死胎、流产、假发情等。
4.破坏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抑制,主要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阻碍生物转化、破坏吞噬细胞的作用。如当黄曲霉毒素中毒时,动物体温较正常明显的下降,而在细菌感染的同时,动物无法产生发烧的反应。感染前和感染期间的过低体温是动物体丧失对疾病抵抗力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由黄曲霉毒素造成的动物免疫力下降,是因为降低了循环系统中吞噬细胞的功能。免疫抑制可以导致猪对气喘病、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和流感等三十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二、猪群出现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
1.仔猪 中毒的仔猪常呈急性发作,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头顶猪栏,数天内死亡。
2.生长育成期猪 病程较长,一般体温正常,食欲逐渐减退直至废绝,常伴有腹痛、呕吐、下痢或便秘,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猪体面部、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黄疸、贫血等症状,生长发育迟缓。
3.母猪 母猪中毒后体温正常,皮肤黄疸,四肢乏力慵懒,粪便干燥,直肠出血,尿液颜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血红蛋白尿),黄曲霉毒素中毒时此症状尤为明显。怀孕母猪表现为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以及产后发情不正常;发育成熟的青年母猪食用的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接近0.1-0.15 mg/kg 时,青年母猪阴门就会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为假发情或临产症状;产后哺乳期母猪,逐渐拒食,表现为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
4.已长成的成年公猪 表现睾丸萎缩,出现雌性化变化,包皮增大,睾丸萎缩,乳头变粗、乳腺肿大,输精管变性,畸形精子增多、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数减少、性欲减退。
三、饲料的防霉与去霉措施
1.防霉措施
(1)控制湿度 即控制饲料中水分和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对谷物饲料的防霉措施,关键在于收获后迅速使其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一般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即不宜繁殖,故这种含水量称为安全水分。各种饲料的安全水分不尽相同。此外,安全水分也与贮存温度有关,二者呈负相关。
(2)控制温度 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2℃以下时,能有效地控制霉菌繁殖和产毒。
(3)防止虫咬、鼠害 利用机械及化学防治等方法处理粮仓贮藏害虫,并注意防鼠,因为虫害或鼠咬损伤粮粒使霉菌易于繁殖而引起霉变。
(4)应用防霉剂 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故在加工时可用防霉剂控制霉变。常用防霉剂为有机酸极其盐类,其中以丙酸极其盐类应用最广。
2.去毒措施 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后,应设法将毒素破坏或去除。常用方法如下:
(1)剔除霉粒 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变色及虫蛀的粮粒中,如将这些粮粒挑选出去,可使毒素含量大为降低。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先对饲料进行挑选,剔除霉变饲料,然后将霉变的饲料进一步干燥,以达到去毒防霉变的目的。
(2)热处理法 对于饼粕类原料,在150℃温度下焙烤30分钟,或用微波加热8~9分钟,可将48%-61%的黄曲霉毒素B1和32%-40%的黄曲霉毒素C1破坏。
(3)水洗法 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可除去水溶性毒素。对玉米、大豆等颗粒状原料,可在粉碎后用清水漂洗,或用2%的石灰水进行反复漂洗,即能除去霉菌毒素。
(4)吸附法 白陶土、活性炭等吸附剂能吸附霉菌毒素,减少胃肠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四、综合防控对策
目前市售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品种繁多,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它只是把霉菌毒素吸附在某种物质(即吸附剂)上,毒素依然存在,并未消除,在某种条件下虽然能除去部分霉菌及毒素,但无法弥补饲料因霉变造成的营养损失。另外,任何吸附剂都有一个饱和度的问题,如果霉变严重,添加量少就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加大量成本又会增加。而且,添加吸附剂,并没有解决霉菌毒素的产生根源,饲料仍然在发霉,继续产生毒素。因此,防控饲料发生霉变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预防霉菌毒素中毒首先要从源头上做起,检查玉米、饲料的情况。霉菌毒素看不见摸不着,无臭无味,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只有发霉的饲料才会有霉菌毒素,没发霉的就没有霉菌毒素,这是一个误区。因此,饲料厂在采购原料时要加强检查、验收,防止霉变原料进厂,保持饲料仓库、加工运输设备干净,对生产线要定期检查清理,对出现霉变、结块的饲料要彻底清理干净。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应该废弃。对于轻度污染的饲料,经适当的处理后可以达到饲用标准的,仍可利用。
2. 控制原料含水量,保持环境干燥,对含水量超标的饲料原料应及时晒干。贮存饲料的仓库应通风、阴凉、干燥、地势高,底部要用木板架撑隔,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4层(袋)。对贮存较久的原料要定期进行水分监测,含水量超标的应及时采取措施。
3. 针对普遍存在的霉菌毒素污染,湖南农业大学袁慧、文利新等专家提出了采取吸附霉菌毒素与营养调控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出专利产品“大壮素”解决了这一难题。绿叶产品“大壮素”采取吸附霉菌毒素与营养调控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不仅能吸附霉菌及毒素,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并且能针对霉菌造成的营养损失进行营养补偿,满足饲料营养的均衡性;同时缓解霉菌及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五、霉菌毒素中毒后的处理
发现猪群出现霉菌毒素中毒,应立即停喂可能被霉菌毒素感染的饲料或原料,特别是玉米,用多汁易消化的青绿饲料替代霉饲料喂食。猪霉菌毒素中毒暂时还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较轻的猪只通过加强护理可逐步康复,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保肝、利尿、解毒,做到早防早治。对慢性中毒引起阴户肿胀、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的猪,可在饲料中添加0.4%的“大壮素”+0.2%的“小太素”(30-75公斤)或0.2%的“大壮素”+0.2%的“小太素”(75公斤以上),或直接添加0.5%的“大莊素”,可有效缓解该症状的出现,提高猪群生长速度。
出现神经症状的应用镇静剂,内服洗肠止酵药,剪耳放血,静脉注射20%-50%葡萄糖、安钠咖、维生素C、乌洛托品等药物。为预防并发症,可用青链霉素和磺胺类抗菌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4%的“大壮素”+0.2%的“小太素”(30-75公斤)或0.2%的“大壮素”+0.2%的“小太素”(75公斤以上),或直接添加0.5%的“大莊素”,以增强猪体抗病力,促进病猪的康复。
六、小结
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广大养殖户应当高度重视霉菌毒素所造成的危害,正确认识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危害,高度重视和做好霉菌毒素的预防工作,以确保猪场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猪场效益的实现。